4月28日,《成都日報》第六版(理論版)刊發了對西華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文化產業管理系副主任陳睿的專訪,就《如何讓“假日經濟”變為“平日經濟”》進行了深度訪談。
深度訪談內容如下:
“小長假去哪里玩?”面對即將到來的“五一”假期,許多人計劃出行。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居民未來三個月計劃增加支出的項目中,旅游消費超過了社交文化和娛樂、購房等多個選項,環比提升了近11個百分點。而多個在線旅游平臺的數據也顯示,國內機票、酒店、景區門票、跟團游等均已超過2019年同期,長線游和出境游需求或將出現“井噴”。
“假日經濟”強勁的復蘇勢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的經濟活躍程度和巨大的需求潛力。但是,“假日經濟”也有其特殊的周期和波動性,表現出數量與質量不同步、規模與效益不同步的特征。錦觀智庫就此專訪西華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文化產業管理系副主任陳睿,探討如何讓人們從“一次出行”變成“長期關注”,使“假日經濟”得以常態化延伸,將活躍度和經濟效應能夠延續至“平日”,讓“假日經濟”變為“平日經濟”。
假日經濟新趨勢:數字技術介入個性需求浮現
錦觀智庫:作為一種利用節假日集中購物、集中消費的行為,假日的玩法已經不同于過去的旅游出行,呈現出多樣的形式。您認為,當前的“假日經濟”展現出了哪些新特點,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新動向?
陳睿:目前,我國法定節假日為11天。加上雙休日,全年的節假日合計為115天(或116天),占全年總天數的31.4%-31.7%??梢?,節假日期間的經濟活動在全年經濟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凹偃战洕敝饕婕耙话闵唐废M、旅游休閑消費、文化內容消費3個領域,并能有效帶動金融、通訊、交通、餐飲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支持和促進“假日經濟”發展,對充分發揮我國超大市場規模優勢,釋放內需潛力,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假日經濟的發展,在消費側和供給側都呈現出了許多新特點。
第一,數字技術全面介入假日經濟的生產消費環節,大大提升了消費的便利性和供給的有效性。假日經濟的發展方式也逐步從傳統門店向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向演進。同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數字虛擬人等新興技術將帶來更豐富的體驗方式和商業模式創新。
第二,文化、旅游、體育等產業的融合發展趨勢日趨明顯,假日消費的內涵更加豐富。消費者在旅游過程中更加注重文化體驗,希望通過旅游獲取更多的文化、綠色、健康等多元價值。比如,成都基于“西嶺雪山”旅游景區,發展冰雪運動,宣傳冰雪文化,就取得了良好成效。
第三,體驗式、定制化消費成為趨勢,假日旅游的新場景不斷涌現。在假日消費中,消費者更加愿意選擇能滿足自身個性化需求,享受沉浸式體驗的產品與服務,從而對相關產品的可定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露營旅游、文化節慶旅游、鄉村旅游、研學旅游、健身旅游等新場景、新業態不斷涌現。
“特種兵式旅游”上熱搜 反映文旅旺盛需求
錦觀智庫:近期,“淄博燒烤”“特種兵式旅游”等詞條頻上熱搜,引發網友們的關注。這是否從側面反映出人們旺盛的旅游出行需求?從城市的角度,應該如何打造屬于自身的文旅IP名片,讓假日經濟變得更長效更可持續,從現在的“假日”變為“平日”?
陳睿:這些頻上熱搜的現象表明,假日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強大的需求支撐。更重要的是,這說明消費者對旅游的需求已不再是傳統的觀光式旅游,而是更加強調旅游過程中的深度體驗、文化氛圍和個性化定制。
從城市的角度來看,打造自身專屬的文旅IP名片,實現對網絡流量有效導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具體而言,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深度挖掘自身的歷史文化資源,基于內容創意實現IP轉化。重點對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自然風光等文化和旅游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和梳理,提煉出具有獨特意義的文化元素和旅游亮點。在此基礎上,進行具有差異化和創新性的內容創意,應用品牌管理的理論與方法,打造文旅IP名片。
第二,高度重視和拓展網絡宣傳渠道,依據受眾特性打造新媒體傳播矩陣。充分利用平臺進行推廣,利用社交媒體進行口碑營銷。增加網絡流量轉化為線下客流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第三,推出多樣化、個性化、可定制的旅游產品,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文化旅游需求。創新文化旅游產品形態,結合自身歷史文化資源,重點發展基于深度體驗的文化旅游產品。同時,提升整體服務質量,樹立良好的口碑。
總體來看,節假日期間的經濟活動與工作日期間的經濟活動具有高度的內在關聯性。假日經濟的消費通常具有集中性、爆發性、短時性的特點。但是,通過對制度安排的優化,持續完善“帶薪休假”制度,讓勞動者可以自行選擇年休時段,同時對產品服務進行創新,應用新技術,我們就有可能將假日經濟對消費和生產的短時促進效應,擴展到更長的時間范圍,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和創造新的需求,形成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和穩定的消費群體。
破解假日經濟亂象需市場政府兩端發力
錦觀智庫:當前,部分地方的旅游市場存在服務同質化、服務供給能力不足等問題,消費亂象時有發生,對假日經濟的發展不利。您認為,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
陳睿:產品和服務的同質化、服務供給能力不足、消費亂象是影響假日經濟發展的幾個最突出的共性問題。具體可以考慮從兩個方面采取措施。
從政府的角度:第一,加強對市場的監管力度。規范市場秩序,打擊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建立旅游服務質量保障機制。
第二,加強對旅游市場主體的教育和培訓。不斷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的服務意識、職業素養和服務能力,不斷提升旅游服務整體水平。
第三,鼓勵旅游市場主體不斷創新。開發和推廣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服務與產品,不斷提升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整體品質。
第四,引導和促進旅游業轉型升級。大力推動智慧旅游、體驗旅游、文化旅游等新型業態的發展,促進行業整體提質增效。
從市場的角度:第一,深入研究不同人群的消費需求特點。結合自身資源情況,根據性別、年齡等市場細分要素,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進行精細化用戶畫像,推出符合深度體驗、個性化定制要求的新型旅游產品。
第二,高度重視和不斷提升服務質量。旅游市場主體應將確保和提升服務質量視為自身發展的生命線。不斷加強對一線服務人員的培訓,提升其專業素養和服務能力。規范旅游服務過程中各關鍵環節的相關流程,提高服務的標準化水平,不斷提升用戶體驗。
第三,牢固樹立誠信經營意識,建立行業自律機制。建立旅游行業協會等行業自律組織,制定市場主體共同遵守的行業規范。加強旅游市場主體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分享經驗,相互學習,共同維護和促進旅游市場的健康發展。
順應融合趨勢讓消費場景主題化智能化數字化
錦觀智庫:從人文風光到自然景色,從日間經濟到夜間經濟,從美食享受到購物體驗,融合正在成為消費的新趨勢。對于成都來說,要適應近年來國內假日消費的新需求,應該如何通過文博、文旅、文創等深度融合,進一步打造或改造假日消費場景,為假日經濟賦能?
陳睿:近年來,成都深度推進數字化賦能,打造“文旅新場景”,促進文化、旅游、體育產業融合發展,打造文旅IP名片,為假日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對于成都而言,應積極主動適應“融合”的趨勢,促進文博、文旅、文創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打造和創新假日消費場景,為成都假日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第一,進一步挖掘成都特色文化,打造主題化消費場景。針對不同季節、重大節日,挖掘具有成都特色的地域文化元素,結合武侯祠、錦里、寬窄巷子等歷史文化地標,推出主題化的消費場景。如春節花市、廟會、端午龍舟賽、音樂節美術展等。重點發展夜間經濟,打造美食文化、民俗文化的體驗新場景,吸引更多游客夜間消費。
第二,全面推進數字技術應用,打造智能化消費場景。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機器學習、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元宇宙相關技術,推進城市觀景臺建設,融合餐飲、商場、文博、自然景觀等多種要素,建設既充分體現成都歷史文化底蘊,又充分體現成都現代化大都市風貌的智能化消費場景。為消費者提供更加便捷、更加智能的全新消費體驗。
第三,強化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打造文化消費新品牌?;谒拇ú┪镌?、成都博物館、金沙遺址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等代表性文博資源,應用現代工業設計與產品設計理念和技術。深度應用數字化技術,以文創產品為原點,將成都文化元素向動漫、影視、音樂、舞臺劇、產品設計等領域拓展,逐步打造成都數字文創的品牌體系。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張舟
附全文鏈接:
http://www.cdrb.com.cn/epaper/cdrbpc/202304/28/c114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