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3月,毛主席來到郫縣紅光合作社視察。同年,劉少奇委員長也來到紅光視察國營郫縣拖拉機站,如今的西華就坐落在這片土地上。次年,毛主席在《黨內通訊》“談農業問題”的信件中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p>
1958年3月16日,毛澤東主席視察紅光
1960 年初,國家農業機械工業部根據中共中央“關于農業機械化問題”的指導性意見,決定在全國七個大區分別設立綜合性農業機械學院。國家農業機械工業部在“全國第一次農業機械廳局長會議文件”附表二《關于農業機械高等院校發展規劃建議(草案)》中,決定“在西南成都新建四川農業機械學院。
全國第一次農業機械廳(局)長會議文件附件
1960-1963年為建校期間,建議四川省從現有高等院校中選擇若干專業作為基礎,并取得有關方面支持;學校規模5000人,主要為西南大區服務的農業機械學院,由四川省領導; 修業年限為5年; 專業設置以農業機械、小型給排水機械、農業電站設備等為學校發展的方向,具體安排請四川省提出意見: 基本建設投資1500 萬人民幣,1960 年投資200 萬人民幣; 1960 年招生300~400 人,建議四川省提出具體方案,若有困難,可以1961年建校?!?/p>
1960年,國家正處在國民經濟最困難的時期,經費、物質等極其缺乏。面對困難,學校唯一的校領導、延安時期的革命干部楊誠同志,帶領全校教職工,克服各種困難,發揚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加快著學校的創建。
楊誠同志照片
1960年5月3日,農業機械部給四川省人民委員會發函《關于建立四川農業機械學院》,“為實現國家農業機械化和部分電氣化對高級技術人才的大量、迫切需要,我部征得國務院文教辦公室和教育部的同意,擬在你省籌建一所農業機械學院,作為西南大協作區的重點學校,由你省為主領導”[農業機械部(60) 農機教張字62 號文]。這所時名為四川農業機械學院的農業機械本科院校就是今天西華大學的起源,而每年的5月3日也就是西華大學的生日。
【農業機械部(60)農機教張字62號文】
1960 年下半年,在學校校址都沒有確定的情況下,8月我校招收了第一批農業機械設計與制造、農業生產過程機械化兩個本科專業學生300名。并被安排在重慶市北培區,“借讀”于西南農學院,學習一年的基礎課。1961年8月,學院從原四川省農機化學校接收了部分房屋建筑,從此,四川農業機械學院有了校址,即今天以第四教學樓為中心占地80余畝的區域。
【四川省人民委員會(60)川直人字第0384號】:任命楊誠為四川農業機械學院的副院長
1960年7月9日,四川省人民委員會任命楊誠為四川農業機械學院的副院長,主持學校的創立工作。在那個國民經濟困難時期,學校的辦學條件非常艱辛,楊誠副院長作為唯一的校領導,全面主持學院工作,帶領師生發揚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白手起家把學院初期建設帶上正軌,也孕育了“知難而進,自強不息”的西華精神。
楊誠同志在四川農業機械學院首屆學生畢業典禮上講話
師生敲鑼打鼓歡送首屆畢業生奔赴工作崗位
附:楊誠簡介
楊誠,1916年12月生于臺灣省臺南市,從小隨父僑居印度尼西亞,1930年9月回國求學,在北平求學期間,曾積極參加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 1937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8月調北平軍調部中共代表團,在葉劍英同志領導下的停戰組工作,受到葉劍英同志的高度評價。
解放后,在任弼時同志的指導下,在馮文彬、蔣南翔同志的直接領導下開展青年團工作。1950年6月,擔任中國學生代表團團長,出席在布拉格召開的國際學聯第二次代表大會,當選為第二屆國際學聯副主席。
1952年12月,楊誠任中央二機部航空工業局副局長,沈陽111廠黨委常委、副廠長、廠長,為組建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噴氣式飛機發動機制造廠(沈陽410廠)作出了重要貢獻。1958年,他又來到成都為建立中國第二座噴氣式飛機發動機制造廠選址,籌備和建立了成都420廠,并擔任首任廠長。
1960年7月,楊誠受命負責籌建四川農業機械學院。1966年8月,楊院長與世長辭。時至今日,與楊誠同志共過事的老同志們都深深懷念這位英年早逝的老領導,他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關心愛護同志的高尚品德,謙虛謹慎、平易近人、以身作則、埋頭苦干的作風永遠激勵著后人不斷前進。